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每日精选:瑞银瑞信合并衍生局:在华券商业务整合猜想

时间:2023-03-23 10:59:19来源 : 世纪经济报道

瑞银瑞信合并衍生局:在华券商业务整合猜想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黎雨辰 北京报道

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之间的整合或将被提上日程,并开创我国外资控股券商之间的合并先河。


(相关资料图)

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瑞信风波,以瑞银对瑞信的收购而阶段性地落下帷幕。

在3月20日的新闻会上,瑞银集团肯定了本次合并带来的价值及双方持续合作的信念。“该合并预期将创造一项总投资资产超过5万亿美元的业务,并且拥有巨大且可持续的价值机会。”瑞银表示,“合并符合双方股东和相关群体的最佳利益,双方对满足交割条件都抱有信心。”

不过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点,更像是匆匆翻到了下一页。在声称合并将“预计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的同时,瑞银集团也已在近日披露了核心的整合方针——将按集团战略持续加强全球财富管理地位,但计划缩减瑞信的投行业务。

而在国内,作为两集团的控股券商与在华业务的核心抓手,已有多方业内观点预测,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之间的整合也或将被提上日程,并开创我国外资控股券商之间的合并先河。

眼下,两券商以财管、投行为首的在华业务主要会受到哪些影响?区别于近期一些国内券商通过收购来增加牌照或者提升自身质地,瑞信证券对于全牌照的瑞银证券而言,又能否形成有效的资质补充?

紧急救援,业务重组

2023年3月19日,瑞信和瑞银正式宣布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合并协议条款,瑞信所有股东将按22.48比1的换股比例,把所持瑞信股份换为瑞银股份。总收购对价为30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222亿元)。

“瑞信将与瑞银紧密合作,确保业务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继续实施各项重组措施。”瑞银集团董事长Colm Kelleher表示,“相关收购对于瑞银股东具有吸引力。两家公司的合并预计到2027年,每年将节省超过80亿美元的年度运营成本。”

但无法忽视的是,Kelleher也在宣布收购交易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强调,对瑞信而言,瑞银的收购属于“一次紧急救援”。

其言下之意并不难理解:尽管交易的促成给予对双方及国家金融环境均有所利好,但一方面,瑞银仍需为瑞信先前经营中留下的诸多顽疾“擦屁股”,另一方面,瑞银也需要在业务布局上为瑞信进行一番“修枝剪叶”,才能使这份并购资质更好地嵌入到集团既有的全球战略框架中。

当前,Kelleher已对整合方向有所表示:“我们构建的交易将保留业务中具有价值的部分,同时控制我们的下行风险。”

具体而言,瑞银将通过机构、企业和财富管理客户巩固其全球竞争地位,加速全球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但为了“与瑞银保守的风险文化保持一致”,并配合瑞银长期奉行的轻资产模式,瑞信的投行业务预计将在合并后得到缩减。

“瑞银对瑞信的财富管理业务感到兴奋,但对其投资银行业务却不那么有兴趣。”据Kelleher称,集团计划合并后的投资银行业务占集团风险加权资产约25%。

此外,从地理角度布局来看,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Ralph Hamers则表示,此次结合将支持瑞银在欧洲增加业务规模,以及在美洲以及亚洲地区的增长雄心。

财管展业,志同道合

作为内地为数不多的外资控股券商股东,瑞信、瑞银两集团重组究竟将对其在华业务产生怎样的传导,一时间成为市场上的关注重点。

集团合并消息传出后,瑞信证券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对相关事项暂时均不予表态。不过,当前已有多方业内观点认为,在集团方面完成收购后,作为在华业务的核心抓手,可以预见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之间的整合将被提上议程。

外资控股券商的身份则让这份合并显得更不寻常。公开信息显示,当前瑞银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为67%,但外商享有对机构的100%管理权。去年下半年,瑞信则刚从方正集团中进一步接手瑞信证券股权,实现对后者的100%控股。

财报显示,2021年瑞银证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0.03亿元和1.47亿元,瑞信证券同年则实现营收49696.83万元、净利润4518.58万元。在中证协2021年券商经营业绩指标排名中,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的营收分别处于行业第72和第90位。

如果将业绩贡献简单加总,那么两券商合并后,可粗略算出新机构的营收在总行业中的排名将会提升到63名左右。

然而实际上,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1+1大于2”的效果对于券商合并而言并不是合理的预期。通常来说,合并后机构所发挥出的效能大多只会处于1到2之间。“收购会提高收购方实力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但不一定会超过2。”

具体到细分业务上,依从大股东“重财管、缩投行”的国际战略,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也大概率将对不同业务实行差异化的整合安排。

其中,作为集团战略重头戏,两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资质如何?

据统计,当前瑞银证券在大陆共有营业部4家,业绩收入在中证协2021年统计中为6.19亿元,位居第48位。相比之下,瑞信证券仅在深圳前海地区拥有一家分公司,2021年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1.98亿元,排在行业第78位。

可以看出,虽然展业范围受到限制,但瑞信证券难掩其经纪业务潜力。2021年年报显示,瑞信证券经纪业务营收同比上涨了5.29%,占总营收近40%,而自2016年正式开展业务以来,公司已经连续6年在经纪业务总收入上实现增长。

从网点对比来看,据深证协发布的《深圳证券分支机构2023年1月经营数据排行》,瑞信证券深圳分公司全月营业收入为47.55万元,在527家上榜分公司及营业部中排在第227位。相比之下,“同城”的瑞银证券深圳分公司,其当月营收仅有3.87万元,排名第486。

3月22日,记者致电瑞信证券深圳分公司,了解到公司仍在营业中,但在开户等业务能否正常办理方面,相关人员则表示暂无法给出答复。

不过在大约一周前、瑞信爆雷事件初起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度从接近瑞信证券人士处获悉,彼时公司仍在正常推进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落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8日,瑞信证券刚刚新获证监会批文,其经纪业务展业范围被获准由深圳前海地区扩展至全国。公司在月内也曾表示,“我们在华运营的战略重点是成为中国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服务中国企业家在国内及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及私人财富需求。”

如此看来,瑞信证券在华财富管理颇具潜力的资质,以及公司2023年对推进相关业务布局的规划,与瑞银集团的大战略整体契合。

“瑞银的营业部已经遍布北上广,如果之后确实能与瑞信证券实现业务整合,可以推动瑞信方面的资源跳过网点审批流程,先更快进入一线城市,或者扩大网点城市范围。”华北一位券商财富管理从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但该人士也同时强调:“现在瑞信可能得先要考虑客户流失问题。”

记者注意到,当前已有多则公开报道显示,一些“富豪”正在将个人资产从瑞信中撤至在欧盟内运营的中资银行等。甚至有微博大V提到,“有客户是带着自己的statement来的,以证明自己没有瑞信股票和债券投资敞口。”相关情绪在后续是否会进一步向内地市场、证券市场方面传导还有待观察。

投行进退,仍待明朗

而在“压缩投行业务”的集团战略面前,两家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动向则相对显得扑朔迷离。

虽然2022年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但从前年表现来看,瑞信在投行业务上相较瑞银有一定增量。瑞信证券投行业务收入1.3亿元,2021年投行业务收入为3736万元,位居第68、90名。瑞信证券2021年报显示,公司投行业务取得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约243.77%。

具体到IPO承销保荐方面,Wind数据显示,过去15年里,瑞信成功辅导7家公司保荐过会。瑞银的业绩更为丰富,累计辅导过会22家,其中不乏中石油、中信建投、比亚迪等重量级企业。

只是近几年来,两家券商在IPO业务上的“冲劲”均略逊一筹。Wind数据显示,瑞信和瑞银证券在近两年都有多个IPO项目被终止。目前仅有1家由瑞银证券保荐的公司还在上交所正常排队中,其状态为已受理,瑞信证券手下的排队公司则有2家。

其中深交所官网显示,由瑞信证券保荐、上市进程最接近过会的豪江智能,在2022年9月30日一度进入报送证监会注册环节。今年3月3日,公司还对相关上市文件更新了注册稿。

3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就公司上市进程及瑞信方面近期的辅导情况向豪江智能证券部致电,不过公司接电人员表示,近期公司证券部人士均出差在外。

“一般来说,券商合并对被收购方的现有拟IPO项目影响并不大,或者说基本没有影响,但可能存在合并中人员流失带来的项目流失风险。”王骥跃告诉记者。

在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施行以来,记者注意到,业内对外资券商投行业务所持机遇的研判并不统一。有专业人士指出,外资在注册制面前天然拥有更多的国外市场经验。但也有声音认为,由于外资券商境内资本市场的覆盖及熟悉程度很难与本土券商相比较,因此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竞争格局。

今年2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曾向记者表示,瑞信证券将在投行业务方面“积极参与境内资本市场产品及服务创新”。在未来,瑞银又将如何选择在华投行业务的进退,或许还有待集团进一步决策。

不过放眼外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参与,王骥跃指出,由于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可能到来的合并属于瑞信爆雷所致,而并非正常交易,相关事件即便发生,对其他外资券商在华的展业战略也应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自2020年证监会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以来,外资券商向我国加速入场,并凭借差异性的经验与资源,进一步搅动起内地的券业江湖。近几年,多家外资券商经营范围不断外扩,已基本实现了对几大主营业务的覆盖。

据证监会3月17日的最新公示,目前国内还有18家合资券商在排队待审,其中包括意才证券,法巴证券、日兴证券等多家外资控股券商。

而在这些券商拿到通行证之前,既有券商在日新月异的证券市场中,或许也会成长出新的模样。

(作者:见习记者黎雨辰 编辑:巫燕玲)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