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一堂历史课中的“温情与敬意”

时间:2023-08-30 19:53:01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一次偶然,我来到山东省莱西市济南路中学听课。吕娜娜老师的历史课让我对农村历史课的现状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多向度的思考。


【资料图】

吕娜娜老师上的是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课。作为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吕娜娜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是整堂课效益与成色的先决条件。任何课堂的设计之所以不可或缺,缘于课堂总是需要一种充满“温情与敬意”的仪式感。

吕娜娜老师的课堂,最大的亮色莫过于这种浓郁的“温情与敬意”了。她摈弃了人们见惯不怪的“原因”“经过”“结果”一脉相承的老套路,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统整起来,勾勒出“迷梦——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梦碎——两次鸦片战争”“初醒——太平天国运动”“追梦——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等四大板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对单元教学的理解与探索。

以第一板块“迷梦——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第二板块“梦碎——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足以管中窥豹,一窥这位年轻教师对历史课的“温情与敬意”。

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比较枯燥,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吕娜娜老师显然是尽量收敛和控制自己“讲”的冲动,不再越俎代庖,而是来了个“先学后教”,将“学”的权利交给了学生。“鸦片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五页的《鸦片战争形势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归纳概括一下,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知识树,更可以是学习提纲。”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同时,也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围绕中国近代史这个开端的诸多话题展开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曾几何时,许多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一般都会绘声绘色地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而这次,吕娜娜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她“卖”了一个“关子”。

只见她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出了“虎门销烟”四个大字,刻意将那个“销”字用红色的粉笔圈了起来。“同学们,为什么这里用‘销’而不是‘烧’呢?”一字之差,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多次强调“挑动认知冲突”的重要性。在貌似没有认知冲突的地方故意挑起认知冲突,这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师生之间对话的有效展开大有裨益。这就是所谓的“卖关子”。

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卖关子”细节,激荡起了这堂课上难能可贵的一个教学高潮。毕竟现在的孩子接收历史资讯的渠道开放且多元,一些拥有优势潜能和点位特长的孩子,对林则徐运用石灰搅拌销毁所缴获的鸦片的历史细节并不陌生,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还给老师一个惊喜。很快,吕娜娜老师所“卖”的“关子”就被学生攻破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践行。

“关子”,无疑就是悬置在课堂上有思维含量、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卖关子”的本领,对于教师来说,算得上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了。在“卖关子”、引导学生直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吕娜娜老师的教学素养之高。“你有这个思考的意识很好,只不过需要梳理得更缜密一些”“好,孩子们,继续,想说,你就放开声音大胆说,大声说”……如此这般,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这堂课上不时回荡。这种激励性、关怀性的语言,无形中为“卖关子”提供了更富有“温情与敬意”的“外包装”。

“卖关子”是本领,是技能,更是素养,在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期盼更多的课堂、更多的教师会“卖关子”。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