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如何做好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 环球报道

时间:2023-06-25 16:39:23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在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叠加之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心理危机事件逐渐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这对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因其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低价值密度等特征,逐渐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养育环境和模式、自身人格特质、环境因素等影响而多维、动态呈现,心理健康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庞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的掌握,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因此,如何选择数据化、科学化、智能化、集成化、实用化心理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依然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最大的困扰。

依托成都市专项课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支持策略研究”与四川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本中心利用心理大数据云平台开展了相关研究。平台的综合预警常模和运算模型,能快速生成学生心理监测运算结果,既有各单量表报告又有综合预警报告,并对心理监测预警学生开展个性化复核,复核内容进入系统进行二次运算,得出最终结果,呈现出学生完整的动态心理发展趋势图。同时,平台支持随时随地查看学生心理健康变化,便于及时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动态、心理危机预警级别、心理危机风险因素等。


【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所形成的“个体、班级、年级、学校、区域”五级心理监测报告,开展了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化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协作机制优化进行了探索。同时,课题组建立了“一生一策”心理档案。档案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基本的人口学信息、学习能力、兴趣特长等,还包含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养育环境、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态等。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中提供了心理危机预警级别,以数字化管理方式为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发展趋势预测提供数据参考,并从心理问题辅导方案、过程、心理问题转介等方面提供方案。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数据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进一步规范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伦理。在开展学生心理监测前,应取得学生监护人和学生的知情同意,并规范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实施。我们应该清楚,测评本身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监测工具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阶段性原则,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科学的心理监测工具,避免产生负面导向。在对学生心理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解释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心理监测结果进行分层管理,禁止依据心理监测结果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贴标签。

二要加大数据的资源化利用。大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必将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从以预防为主的角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为了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展好相关工作,因此切忌为了监测而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的逻辑也不能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需要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结果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心理危机风险因素,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进一步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三要强化数据的保密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数据是学生个体以及与之相关联系统的信息综合体,首先要与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平台方签订必要的保密协定,从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的源头做好数据的保密;其次要做好监测结果的保密,避免对学生造成新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四要探索建立数据的生态系统。所有的数据都是有生命力的。因此,要科学分析和运用学生心理监测数据,探索建立“家—校—社—医”闭环联动的生态系统和协作机制,有效激发家庭教育潜能,提升学校育人功能,链接社会(区)资源,畅通转介通道,从而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合力。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努力,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密织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共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羊林系四川省崇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员)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